Founded by a group of S.U.C.C.E.S.S. volunteers, Evergreen News is a online, monthly, community publication that aims to support Chinese-speaking immigrants to bridge to Canadian society.
2023年已經過半,回顧上半年的重大新聞事件,Chat GPT的橫空出世絕對算是其中之一。它優秀的語言處理能力, 海量的搜索資源庫,和頂尖的數據運算能力,讓普通文字工作者都望塵莫及。然而凡事都有兩面,AI信息生成的高效率若運用在製造假新聞和混淆輿論,也將給人類帶來巨大挑戰。
一.AI生成假新聞蒙住老牌媒體
日前有一則「加拿大青年男子為整容成為韓國偶像而喪命」的新聞在世界上廣泛傳播。該新聞首次在英國老牌報刊《每日郵報》網站上發表,然後迅速被多家主流媒體和出版物報道或者轉載,很快傳遍世界,包括網絡上的中文媒體平臺。與之相配,還創造出該新聞事主聖馮·科魯奇(Saint Von Colucci)的社交媒體頁面,和有模有樣的整容前後對比照,他作為演藝人員的職業和作品等信息,另很多人深信不疑。
隨著更多媒體的跟進,發現該新聞存疑,甚至這個人都可能不存在。韓媒MBC詢問警方後得到回覆:並未受到相關死亡案例報告。亦有專業人士檢測其網路上的照片,結果有75%的可能是由AI生成圖像,至此舉世嘩然。《每日郵報》網站默默刪掉原報道,但仍然有很多不同語言的轉載文章在網路上存在。
二.人工智能機遇伴生挑戰
新聞可信度評估機構News Guard的聯合執行官戈洛威茨表示:「ChatGPT可能成為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傳播虛假信息的工具。」 相關的實踐和檢驗證明,這種AI技術能夠個性化的模仿和虛擬創造與人類表達習慣非常相近的內容,而且能夠修正語法,錯誤的翻譯,甚至變換表達方式,令假新聞和陰謀論顯得更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用很多親自試驗過的網民的話說,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除此以外,利用新技術造假,甚至詐騙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例如通過社交平臺冒充他人身份向家屬索要錢財;通過模擬聲音甚至視訊方式詐騙,竟到了真假難辨的地步。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技術升級導致的「造假能力」突然暴增。新聞傳播規範和受眾接受習慣尚且未能適配新的發展,導致信息篩選甄別的「盲區」。另一方面,信息時代,流量帶來價值,不恰當的盈利模式和價值觀導向也加劇了這種利用假消息牟利的風潮。
三.信息時代慎防高科技詐騙
就連它的母公司Open AI也在警告ChatGPT的用戶:「它可能偶爾會生成不正確的信息」,「產生有害指令或者有偏見的內容」。一項技術的好惡往往取決於使用者的意圖。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如何在這茫茫信息洪流中保護自身?筆者綜合多方討論,給大家分享以下心得。
1.不盲目信任任何來源的內容,保持質疑精神。對和自身相關的重要信息尤其需要多個路徑查證對照。
2.和家人朋友最好保持兩個或者以上的通訊方式。如電話,郵件,網路訊息,住址,以及第三方朋友聯絡線路。如遇到緊急或者可以情況,先嘗試換另一種方式聯絡驗證,或者詢問第三個人,盡量避免單線路、被動聽指揮的溝通方式。
3.與金錢、個人信息等重要內容相關的事宜,需要特別慎重,不立即做決定,與信任的人和機構建立良好溝通關係,若有需要及時求助。
4.經常閱讀書報,瀏覽新聞,與朋友聊天,了解新的社會變化,避免孤立無援,或者完全不明白也不感興趣世界新變化的狀態。
5.盡量不散播謠言和假新聞。
第三個十年是建設的十年,中僑進行了兩項影響深遠的工程,就是籌劃及興建位於溫哥華華埠的中僑社會服務中心林陳坤儀博士大樓(S.U.C.C.E.S.S. Social Service Centre – Dr. Dorothy Lam Building)和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S.U.C.C.E.S.S. Simon K.Y. Lee Senior Care Home)。華埠社會服務中心大樓的落成啟用,讓中僑有了屬於自己的「家」,為長期服務建立了基地。而其後作為在溫哥華市設立「護理園地」(campus of care)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是中僑推行長者護理與房屋服務政策的第一步,隨後在該「護理園地」相繼落成「錢梁秀容日間護理中心」(Chieng’s Adult Day Centre)、「樂群苑」(Harmony House)和位於列治文的「中僑張安德樂福苑」)(Austin Harris Residence – On Tak Cheung Building),成功地將中僑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開拓了長者護理及房屋管理等的新服務領域。
興建社會服務中心 護理安老院落成
中僑有意在溫哥華華埠覓地興建社會服務中心及護理安老院的計劃,經過醞釀多年,亦曾與溫哥華市政府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
1989年,當年的溫哥華市議員泰萊女士(Carole Taylor)在溫哥華市議會提出在華埠(17號路段)(Block17)土地用途的發展中,把中僑社會服務中心納入為計劃的重要內容。及至1994年,時任溫哥華市議員的葉吳美琪再把此議案提交市議會表決,結果市議會一致通過,中僑獲准在該路段興建一座二萬六千平方呎的社會服務中心大樓。隨後,省政府也批准了中僑在該大樓鄰近的土地上興建護理安老院。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僑華埠辦事處於1998年8月由片打東街87號遷往片打西街28號的中僑社會服務中心林陳坤儀博士大樓,並於同年九月舉行開幕典禮。李國賢護理安老院於2001年啟用,為103名入住的長者提供綜合護理服務。位於該院內的錢梁秀容日間護理中心也於2002年6月正式投入服務,每天為20名長者提供日間護理。
興建兩個中心 五年籌一千萬
為了服務發展需要,以及拓展長者護理服務,中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計劃興建中僑華埠社會服務中心和護理安老院。
興建社會服務中心林陳坤儀博士大樓,雖然市政府承諾中僑只需支付象徵式的一元,便可租用大樓的土地,但中僑仍需要承擔興建費用。中僑在社區及三級政府的支持下,成功籌得超過500萬元。
中僑華埠社會服務中心在1998年落成啟用,中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在安老院的興建計劃中,中僑向省政府承諾負責最少100萬元的建築費用。經過社會大眾及中僑會員、職員的慷慨捐贈,中僑最終籌得四百多萬元,加上省政府撥款約1,450萬元,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及錢梁秀容日間護理中心先後動工興建,並分別於2001年及2002年落成。
為了完成此兩項巨大工程,中僑在五年間合共籌募了近1,000萬元。除了三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外,「中僑人」的參與也是功不可沒。李國柱醫生及王方綺倫於1997年共同發起組織「中僑之家」(S.U.C.C.E.S.S. Family)計劃,中僑贊助人、顧問、理事、職員、永久會員、義工及會員等紛紛加入,共同支持這兩項建築工程。「中僑之家」的成員出錢出力,長期為中僑忘我付出時間和金錢,實為中僑成長發展的主要動力。
感謝多為善長 慷慨解囊捐贈
中僑在政府資助及社區無數善長的支持下,成功實現了兩個對中僑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建設項目,其中數位善長的捐贈,尤為重要。
前卑詩省省督林思齊博士(Dr. David Lam)是中僑贊助人,與夫人林陳坤儀博士(Dr. Dorothy Lam)給予中僑無限量的支持及愛護,曾多次捐贈巨額款項給中僑。為表彰林博士伉儷對中僑的厚愛及慷慨捐贈,中僑特別把中僑華埠社會服務中心與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內的紀念園,分別命名為林陳坤儀博士大樓及思坤園。
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的建成,則有賴慈善家李國賢博士(Dr. Simon Lee)慷慨捐贈100萬元,讓華裔長者們有一座專為他們而設的理想居所,安享晚年。
由錢世華先生(Peter Chieng)擔任主席的加華扶助會(Canadian Chinese Help Care Society),既捐助興建中僑華埠社會服務中心,又慨捐興建位於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內之日間護理中心。為表謝忱,日間護理中心遂以錢先生母親錢梁秀容女士名字命名。
在籌建護理安老院期間,梁棪華先生伉儷(Stephen and Anne Leung)慨允捐贈50萬元。中僑在梁氏做出捐款保證之後,成功展開了一次募捐運動,使中僑李國賢護理安老院得以建成。而以梁氏命名的基金會除捐贈院內的梁氏基金樓之外,另捐助50萬元用於其他建設項目。梁氏伉儷合共捐贈100萬元予中僑。
Head Office & Pender Servic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