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green News

Founded by a group of S.U.C.C.E.S.S. volunteers, Evergreen News is a online, monthly, community publication that aims to support Chinese-speaking immigrants to bridge to Canadian society.

土耳其大地震舉世震驚
溫哥華如何做好地震災害預防

當地時間2023年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以及接壤敘利亞的邊境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主震之後又有至少三次重大餘震,最強地震烈度到達7.5級以上,是近100年來該地區所記錄到的最嚴重,和破壞力最強的地震災害。
溫哥華民眾在積極捐款捐物為救助災民做出一點自己的貢獻之外,也不由得擔心,若本地發生地震災害該如何應對。

據悉,本次地震發生在安那托利亞板塊、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這三塊板塊的交匯處附近,這裡因為三個大洲聚合,板塊活動頻繁,屬於地震高風險區。
本次地震造成大量建築物倒塌,上萬人被埋喪命,亦有更多人流離失所,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損失極大,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元氣。

一.災害史無前例,世界各國積極援助
地震距今已有近一個月時間,遇難人數超過5萬,僅土耳其境內就有超過16幢建築倒塌,超過52萬套公寓嚴重毀壞。
據土耳其災害管理部門表示,將近200萬人因這場災難無家可歸,他們被安置在帳篷、集裝箱房屋和其他設施中。該部門亦表示,超過33.5萬頂帳篷已在震區搭建起來,130個地點正在建設集裝箱安置點,近53萬民眾已從災區撤離。
地震消息傳來之後,世界各地紛紛伸出援手,各國派出救援隊前往當地協助救援,民間組織也發動民眾捐款捐物,通過各種渠道救濟災民。盡力救助之外,不少溫哥華市民亦暗自擔心,因為溫哥華地處著名的「火環」——「環太平洋火山帶」,也屬於地質活動敏感活躍地區。
甚至有傳言說溫哥華地區已經很久未發生過超大地震,意味著地底下壓力積聚,未來會有大地震爆發,令人不安。

二.溫哥華地震風險因理性看待
關於溫哥華是否會在未來50到100年內發生超級大地震,目前科學界的觀點並不一致。雖然地殼底下的壓力積聚確實存在,但是並不能確定何時、何地會爆發地震,因此預測地震發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依然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科學家們認為,溫哥華周邊的地震活動是相對頻繁的。這是因為溫哥華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是一個地震帶。這種地震帶通常會出現地震,因此溫哥華附近的地震風險確實比其他地區要高一些。
同時,溫哥華也採取了一系列防震措施,以減少地震對城市造成的損失和傷亡。譬如,加固建築物、設置緊急避難設施等等。
總之,雖然目前預測未來是否會發生超級大地震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溫哥華周邊的地震活動確實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地震的威脅,並採取措施來減少其可能帶來的損失。

三.普通民眾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為了在大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市民們可以採取以下準備措施:
1.制定家庭應急計劃:制定一份家庭應急計劃,包括家庭成員的聯繫方式、避難所、緊急聯系人和家庭物資清單等信息。確保所有家庭成員都知道該計劃,並且在必要時能夠快速行動。
2.準備應急物資:包括足夠的非易腐食品和飲用水、急救用品、避難所用品、工具和備用電池等物資。確保這些物資存放在易於拿取的地方,並經常檢查更新。
3.預防家居安全:加強家居結構和設備的安全性,例如加固房屋、將重物固定在牆上、定期檢查電路、燃氣管道等等。
4.加入社區預警系統:許多社區都有預警系統,可以及時通知居民地震等災難事件的發生。加入這些系統,及時獲得最新的信息和指示。
5.學習應急知識和技能:參加培訓班、課程和演習,了解如何在地震等災難事件中採取正確的行動。例如,學習急救、滅火和搜救等技能。
總之,準備充分並掌握應急知識和技能是在地震等災難事件中保護自己和家人安全的關鍵。

Top 上

金禧年系列報道:1977-1982
接受歷史任務,扮演橋樑角色

我們上期講到1975年初,聯邦政府發表移民政策綠皮書,中僑聯合其他華人社團舉辦華裔加拿大人全國會議,反響積極熱烈。中僑理事會成員及職員與加拿大其他大城市的社團領袖緊密合作,共同代表華裔社群向政府反應意見,出謀獻策。
在不斷拓展服務的同時,中僑努力加強與華裔社團的合作,並爭取主流社會的認識和認同。
1979年,中僑互助會成為首個加入低陸平原聯合公益金的華裔組織,除了享有會員機構應有的資助外,更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其他華裔社團也積極與中僑攜手合作組織活動。
從1976年開始,中僑展開多項籌募經費的活動,並於1978年首次舉辦週年籌款晚宴,為長期運作尋找資金。
1977年,聯邦政府推行「移民安頓資助計劃」(ISAP),中僑從計劃中獲得撥款,因而能按新移民的實際需要,開拓不同內容及形式的服務,包括向長者、婦女及青少年推廣義工計劃,舉辦公民入籍班,家庭生活教育活動,並為製衣業及飲食業從業人員提供職業英語培訓等。
此外,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群熱心的華裔年輕人與多位來自主流社會的人士,組織了一個中僑顧問團,由李國柱醫生擔任主席。顧問團對中僑會務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對中僑在始創階段的成長,貢獻良多。

接受歷史任務 協助船民安頓
20世紀70年代末期,大批逃避戰火的越南船民冒險離開他們的祖國,千里迢迢來到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基於人道主義立場,對這難民提供協助。然而,政府初期缺乏經驗,只是設立幫助難民安頓的撥款,對其安頓、就業、子女升學及學習語言等方面的需求則未有安排。有見及此,中僑馬上負起對這些難民的輔導及支援任務。
中僑理事會在李國柱醫生的帶領下,與其他社團領袖,包括李僑棟國會議員、陳大同、黎林、梁甦華醫生、伍宗信醫生及鄭可達等人,成立了「越南難民援助協會」,在短短十個星期內,越南難民援助協會便籌得十多萬元,足夠贊助53名越南難民在卑詩省定居,又在華埠租賃數間房屋,作為臨時收容所。
中僑以個案跟進的方式,用一年時間協助這些「船民」安頓及尋找工作。這是一次基於人道主義立場而進行的愛心行動,充分體現了中僑「自助助人」的精神。參與此項協助越南難民安頓的計劃,亦為中僑日後開展對移民及難民提供全面的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扮演橋樑角色 中僑實至名歸
中僑互助會的命名,在當年是經過很慎重及認真的考慮之後而做出的。中文的「僑」與「橋」同音,中僑互助會以「中僑」為名,當年是代表著中僑作為不諳英語的華裔人士的一道橋樑,協助他們享用加國社會各種不同服務。在中僑服務拓展至其他族裔社區的今天,這橋樑的作用則代表促進不同族裔之間的溝通和了解。
至於中僑的會徽,創會成員又決議使用橋樑作為圖案,象徵在不同文化和語言之間,中僑要肩負居中溝通的任務,並強調新移民與主流社會,懂英語和不懂英語者之間互相了解的重要性。1979年會徽改用更簡潔的圖案,並保留橋樑的概念,而該會徽一直沿用至今。

Top 上

Enquiries

Contact Us

Head Office & Pender Service Centre

28 West Pender Street
Vancouver, BC
V6B 1R6

604-408-7274 ext. 1054